1.什么是工艺美术
那么,什么是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理论家田自秉从学术角度对这个词曾作过这样一个宏观 性的归纳:“工艺美术是艺术、科学、经济等学科交融的综合体,它体现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从物质文化看,各个工艺美术品种及其功能,都直接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以至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面貌、生活方式;从精神文化看,它形象体现人们的意识情感和审美观念;从行为文化看,它表示出社会的生活行为和活动指向。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工艺美术则是内含着这各个方面。所以,工艺美术不只是一种美术活动,更不是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体现科学实践的创造成果的一种科学文化,也是反映人的感知和认识以及意识观念的一种人文文化。对工艺美术的本质的认识,不在于它的生产制作的手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在于人的生活目的所具有的文化性质。”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将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恢复其自身的,至少是相对合理的发展方向,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既有时代价值又有区域特性,既有助于国家建设需要又能够促进百姓生活的日益提高等,成为80年代工艺美术领域所必须面对和努力的方向。
为此,当时工艺美术学术界在匡正学科定位,摸索教育方式的改良,加强重点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增加与国外设计界的交流等方面,做出 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并且在这个时期,一些积郁多年的困扰,也借助于时代所给予的契机,在公开的思想交锋中爆发,延伸出了关于替 换“工艺美术”名词的端倪。
1980年6月,《装饰》杂志复刊,庞薰琹在复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论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的文章,在文中他强调说:“什么是工艺美术?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用的,一类是装饰的。在装饰的方面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工艺,一类是高价的摆饰品。我们历来就主张两条腿走路。既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保护手工艺。我们要着重发展实用的现代工 业方面所需要的美术设计工作。”购这是一段朴实明了的文字,但其中关于工艺美术的几重关系以及重点发展方向,却是具有指导性的。他的这些想法在1982年的“西山会议”,即“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又加以更为细致的阐述。
1982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西山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工艺美术学术性专业座谈会,这次会议对中国工艺美术教育 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会议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发起,浙江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苏州丝绸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湖北轻工业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15所艺术院校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等相关单位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仃主持,除 庞薰琹外,郑可、祝大年也分别作了题为《对工艺美术教学谈一点初步看法》和《生产一美术一设计》的主题发言。
郑可说:“工艺美术这个词的含义本身很不明确,现在世界上各种说法都有,什么实用美术、工业美术、工业设计等等。依我看工艺美术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传统的欣赏性的民间工艺美术或传统工艺美术,另一方面是与现代大生产联系的现代工艺美术,也可以说是工业美术。我们学校办学的重点应该是后一类,否则变成了中央美院 的分院,没有什么个性可谈。”他强调:“从原始时期幵始,工艺美术就是与生产紧密相连的,这种联系几千年都没有中断,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要把工艺美术和工业生产分离而附属于纯美术呢?”
祝大年发言说:“1919年,有德国包豪斯的工艺美术教育运动。这个运动,现在已被许多国家承认,推行着它的教育体系。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当然不能全部照搬,但他们的教学措施,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指出:“我们是大专院校,是培养高级设计人才的,但这个高级的‘设计’,决不能理解为可以脱离生产、脱离群众、脱离生产的自我表现,而是要切合我们自己的国情,立足于生产,为人民创造出一种高质量的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形式的崭新的生活用品。(这和一般的工科大学一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应为生产工厂解决技术上的新问题)因为工艺美术的‘生命’就在一个‘新’字。” 三位先生的重要发言,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基本框架和目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
此外,“西山会议”除了各地工艺美术教育的汇报、经验的交流、提出建议、介绍国外情况外,还着重讨论了工艺美术的设计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合理展开问题。其间,由70年代末香港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吕立勋带入内地的,源自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的两大课程——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外加色彩构成,经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的介绍引起热议。部分人认为,这是设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对于包豪斯教育形式的简单套用,没有能够获得与会专家们的认可。因为,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建立起来了一套以 图案教学为基础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这套体系与西方设计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却与中国国情关系密切。但无论如何,这些讨论成为“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争的开始。“西山会议”后,中国工艺美术界出现了围绕“三大构成”和民族传统的“图案”对建立中国的设计教育的利弊之争,无疑使中国现代设计的学科建设逐渐深入。